专访 | 蚂蚁金服MISA:比用户更懂自己的自然语言客服系统
千瞳:问题识别模型是由多个子模型+融合模型的形式组织的。分类模型只是其中一种子模型,除此之外,还有搜索、意图树等多个结构化子模型。不同模型的输出格式也各不相同,分类模型返回不同类别的可能性打分,而意图树可能只返回某一个最可能的类别。在子模型各自进行问题识别后,我们会通过一个GBDT的模型,对前四个模型的结果进行融合。在融合模型阶段,我们取每一个模型的 top1 输出,根据标注数据来选择输出可能性最高的那个模型的结果。 机器之心:反问交互是如何实现的? 弈客:如今一百通电话里,有三十通会率先通过猜问题的形式对用户进行发问。如果没有猜中,就要思考如何在较短的轮数内摸清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够以「业务、框架、类型」三要素方式进行拆分。例如「花呗不能还款」,「花呗」就是涉及的业务,问题的核心动词「还款」就是框架,「失败」是导致用户提问的诉求类型。有超过一千个用户问题都可以被拆解成三要素的形式,其中包括一百多类业务、不到一百类框架和不超过十种问题类型。 三要素拆分方式的方式能够帮助快速缩小识别范围。用户在描述中,可能不能一次把三要素都描述清楚,但是如果给出了某部分要素,比如用户说「我要还款」,就给出了框架「还款」和类型「如何」,这时我们就可以就缺失的「业务」要素进行反问,比如,「您是要进行花呗还款、借呗还款还是信用卡还款?」 千瞳: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在构建了语义要素库之后,是可以实现 zero-shot 的问题识别的。即,不需要见到特定的要素组合的训练样本,只要在其他训练样本中见过单独的要素在其他场景下出现,一样可以识别这个要素组合,对应到相应问题。 另外,我们也构建了多任务学习的框架。三要素识别任务的目标是非常类似的,都可以看做是多分类问题。多任务学习让不同任务间的数据可以共享。虽然每一个单独的任务都有足够的数据,但是不同任务间目标会让特征提取各有侧重,提高模型效果。相比单模型,识别准确率可以提升7个百分点。 机器之心:如何评估匹配的精确程度?这些评估是否会反过来影响模型的优化? 千瞳:匹配的评估指标有多个层级,第一个是CTR(Click Through Rate),比如在「猜问题」阶段,用户会确认系统猜的是不是他的问题。第二个是分流的准确率,如果分配到人工还有小二派单准确率,最后是问题解决率。 至于用户的评估如何影响模型优化,一言以蔽之,用户的反馈就是模型的训练数据,系统自己能形成一个闭环迭代体系。 MISA 的大部分模型一周迭代两次。 关于比赛:客服领域里的相似度计算 机器之心:比赛中的「判断两句话是否为同义句」任务和利用分类法进行问题识别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编辑:衢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