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新十字路口?
传统品牌理论只关注如何在消费者面前树立正面、积极甚至完美的形象。到了更加信息透明和直连的移动社交时代,社交媒体的“可控性”大大下降,现代的品牌必须要更加诚实和积极的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风险、消费者不满的痛点和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提前做好科学、系统的策略与投资,才能在危机波纹出现的时候,能够冷静、有序甚至转危为机。 比“危机波纹”更可怕的,是部分品牌无知无畏的“鸵鸟心态”,提前不思考不准备,等到负面波纹出现的时候,再假装没看见不管理,几次下来,这个品牌就离彻底失败不远了。
第二个2018年有趣的现象是在品牌营销、商业创意文化领域,“国潮”、“国风”的强势崛起。 李宁、飞跃、老干妈、海底捞、云南白药等等品牌,坚持对中国元素的应用与创新,在2018年都赢得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更多的肯定和支持。《中国有XX》等一系列近似概念的文娱综艺节目,也反映了中国年轻人更加具有创造性表达自身审美观点的能力和需求。 其实不仅仅是本土品牌才能拥抱“中国元素”,许多外资品牌在本地化上的行动速度也非常迅速。大量的外资消费品牌在中国加大调研与研发投入,更快周期的推出面向中国消费者特定需求的产品。 国潮国风的背后,有可能反应出的是新一代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自信,这种审美自信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中国年轻人重新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这个变化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开始。毕竟,中国在市场经济第一阶段,关于产品审美、品牌价值观这些方面的话语权是稀缺的,而现在,慢慢这个话语权会开始回到尊重和再创造中国审美的基础之上。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国的,才是世界的”,看起来这个时代已经来临了。 04中国营销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80年代初,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和国际品牌联袂而来的国际营销公司,带来了在欧美日市场经济和大众媒体时代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营销理论、成功案例、专业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用40年的时间,飞速的走过了其他国家100年的时间,用快进5倍速的节奏,我们见证了纸媒、广播媒体、电视媒体、PC互联网媒体的跌宕起伏,进入到了移动社交时代,即将踏入人工智能时代。 中国的消费和消费者,也在技术、媒体、市场的高速发展下,发展的日益丰盛、复杂和多变: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层次丰富、圈层交错共振的经济体;中国的消费者是一群高度多元、性格鲜明和愈发有主见的消费人群…… (编辑:衢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