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全球最高市值公司的思科,才是美国打压华为的幕后推手
在长达一年多的交锋中,华为成功转化了媒体和法庭的偏见,并最终和思科达成和解。法院根据华为、思科以及华为合作伙伴3Com公司的终止诉讼申请,签发法令,终止思科对华为的诉讼。这意味着思科今后在市场上面对华为时,不能再祭起“诉讼”法宝。 这场国际诉讼,让本来在国际上籍籍无名的华为,名声大噪,几乎是给华为在全球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钱伯斯坦诚:“诉讼让华为获得了更多商业机会。”但这次法律诉讼也打压了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势头,华为进军美国的进程明显受阻,很多客户的合同就此搁置。虽然思科没能在官司中取胜,却有效阻击了华为的美国之路。 由于无法再祭起“诉讼”法宝,思科于是转移战场,从法庭转向政治。此后十多年时间里,钱伯斯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想尽各种办法打击华为,只要能够阻止华为的事情,他都尽全力去做,思科也因此成了华为在美国市场屡次受挫的幕后推手。 3 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收购美国3Com公司,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原因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2010年,华为竞标美国斯普林特公司移动电讯设备合同,因美国议员提出的“国家安全”原因受阻。同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设备业务也宣告失败。还是在2010年,华为参与Sprint招标进军美国,再次因“安全问题”受阻。 2011年,华为试图收购美国三叶公司(3Leaf Systems)部分资产,虽然金额只有区区200万美元,但审查机构要求华为必须放弃,否则将“向总统奥巴马建议下令解除此项收购”。更严重的是,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还开始推动对华为可能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预查。虽然华为决心公开源代码以证清白,但2012年,美国国会还是发布调查报告,认为华为的设备可能被用于监听或破坏美国电信网络,从此,华为设备被美国彻底拒之门外。 对华为的各种打击,美国的政治集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些政治势力的背后,人们不难发现思科的影子。 201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题为“US rivals lobby against Chinese firm”的文章。该文章暗指思科以国家安全为由,参与游说国会进行对华为的审查。同时,文章还提及一份思科的市场营销文件,称该文件收集了全球范围内针对华为的观点及顾虑的相关报道。该文章称“国会山三个不同国会办公室的高级工作人员都表示,一些美国高科技公司曾向国会游说,用与思科相似的措辞,要求增强对华为的审查”。 另外,根据美国政治捐献数据库(opensecrets.org)的数据统计显示,思科从1998年就开始游说国会,到2012年,15年来累计金额高达1572.52万美元。特别是2002年至2004年,思科的游说费用呈逐年翻番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思科正与华为处于紧张的诉讼争夺战中。另外2010年、2011年思科的游说费用连续创造了历史记录,分别达到201万美元和280万美元。巧合的是,对华为、中兴的调查正是2011年2月开始的。 在2012年的美国会,有73名议员持有思科的股票,而由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的《由中国电信公司华为和中兴通讯带来的美国国家安全问题》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多奇·拉斯伯格也接受过思科的政治捐助。 思科的发言人在2012年也曾坦言,在过去的几年,思科采取了“更有竞争性的措施”来反击华为等竞争对手。结合2010年、2011年思科的游说费用的走势,以及华为在此期间遭受的政治打压,思科所讲的“更有竞争性的措施”具体是什么,不言而喻。 4 如果说,华为早期在美国尚可以感受到美国法律的“正义性”,那么后来在思科等公司的推动下,对华为的打压,逐渐变成了美国的国家意志。 2014年,据外媒报道,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曾侵入华为公司主服务器,并对华为高管的通信记录展开监控。 (编辑:衢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