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新风向 | “达芬奇”创年收 31 亿美元神话,背后的医疗机器人是一门好生意吗?
其实,早在1985 年,PUMA 260便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机器人”。研究人员借助它完成了机器人辅助定位的神经外科活检手术,标志着医疗机器人发展的开端。不过,中国也是到了近些年才有大量创业公司入局,处在一起“把蛋糕做大”的初级阶段。 那出现了三十多年的医疗机器人,为何会在近几年在中国迎来快速发展,有哪些行业变量? 首先,不少国家层面的政策都提出重点支持医疗机器人,将其作为我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分级诊疗的推进和基层医生的巨大缺口也成为了机器人研发的强劲动力。 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的演变,肿瘤等相关外科手术量或康复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根据卫计委的数据,目前超过60岁的人口已有两亿多,预计2050 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35%,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而老年人群体又是疾病高发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和住院率都远高于其他人群。医疗机器人很好地提供精准手术服务,缩短老年人术后康复时间,可以较好的满足需求。 从技术来看,以往国内往往是花高价使用进口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垄断。而近年来,国内各知名高研院所及企业加大研究,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逐渐成熟,包括人工智能,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和认知计算等,让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各项运用变成了可能,各类公司纷纷涌现。 从支付端看,在医保覆盖范围及保险比例不断提高,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之路已经成为了趋势, 国家卫生部近期也已经颁布标准,其中也明确的要求三级康复医院必须配备等利好政策的不断催化。 从资金来源看,过去国产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主要得益于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近几年开始有了资本的介入,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之一。 数据综合自鲸准、动脉网和网络公开信息 国产医疗机器人距离“落地”,还有哪些难关? 不过,无论是哪个领域,中国的医疗机器人目前大多数仍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还未形成规模化产业。毕竟它们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一般要经历创新研究的概念评估、初步研究结论的实验或者实验样机、临床研究和上市许可、生产、上市和市场培育5个阶段,这一过程往往会经历超过十年时间。其中业涉及了多个落地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