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广告 VS 走心广告,谁更胜一筹?
最大的致命点就是情节和品牌的关联性不够强,上面《牛坚定的账本》和同城艺龙业务相关的情节,也就是“小孙子说已经拿手机把票定好了”,但是也没有很隐匿的告诉你用了哪个软件,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同城艺龙。 再看《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父母为了教远在国外的儿子做番茄炒蛋,凌晨四点下厨演示”,和招商银行有很大的关联吗?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广告主是招商银行,为了宣传“留学生卡”拍的视频。 这个短片,我很久之前就看过了,情节确实记忆犹新,但就是想不起“金主”是谁了,也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短片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才知道原来是招商银行。 除了情节的关联性不够强之外,还有短片发送出来的品牌信息太弱了。往往都只是在最后的一个画面留下一个logo,几分钟的视频,留给品牌符号的时间就几秒种,记不住,也是难免。 可是,情绪是易逝品,睡眠者效应告诉我们,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看视频的时候,可能我们很感动、很激动,但当看完之后,再过上一阵子,我们又会回归于平静;记得其中的大致情节,却记不住品牌。 有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我对《啥是佩奇》中的佩奇记得那么深刻? 人家短片名就含有佩奇的字样,剧情又是紧紧围绕“啥是佩奇”展开的,剧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和佩奇有关的事物,又加之在视频发布之前,人家就已经火爆全网了,你想忘记都难。 还有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佩奇在短片中出现了那么多次,我不讨厌反而更喜欢呢? 没办法,人家是IP,自带可爱。 以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走心广告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是短暂的”。 二、走心广告比洗脑广告更具有传播性1. 洗脑广告你有主动在朋友圈或者其他平台分享过洗脑广告吗?如果有,我想也会附上一句吐槽的话,当然,营销圈内的人除外。 这会对洗脑广告产生什么影响呢?几乎完全得依靠自传播,自己花钱传播,毕竟,洗脑广告想要实现效果,不仅需要不断的重复,还需要大范围的覆盖。 既然没人愿意主动分享,那就只好自己通过购买媒介来达到目的了,否则会死在摇篮里。所以你就看到在世界杯期间,在电梯里,洗脑广告横空出世,让你脑袋里嗡嗡叫。至于,要花多大的成本,肯定是笔不小的数目。 对于王老吉的广告语“怕上火,喝王老吉”,让很多人争相模仿,纷纷打出“怕xx,xx”等类似的口号,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王老吉人前的风光,不知道人家背后花了多少广告费,盲目的模仿,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洗脑广告的效果都是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2. 走心广告走心广告较受大家欢迎,它也是自传播,不过是自发传播,金主把短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一发布,粉丝们如果与剧情产生共鸣了就会纷纷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最终引发全网传播。 相信各位也为那些视频的刷屏,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就是一个比较喜欢分享的人,有时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文章、视频都会分享至朋友圈,借此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表达、分享是人本能的欲望,看看那些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很挣扎的在表达某些想法,尽管没有人能理解他。 当然,不是任何信息都能让人主动分享。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一书中写道,让人主动传播的信息遵循6个原则,分别是社交货币、诱因、实用价值、情绪、公共性和故事。 (编辑:衢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