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科大讯飞们的公然羞辱:杀死那个人类同传
小L2014年读研期间开始跟着老师参加会议的同传,正式入行。但毕业后的前2到3年,做为新人,每个月最差时可能就只有2到3场会,天天都很着急。“每一个机会都要十分珍惜,如何让客户满意,跟翻译公司维护好关系,让他们在下一次有会的时候能想起你。然后自己还要强迫自己每天都练习听力和翻译。总之挺不容易。”小L回忆说。 但同传是翻译行业的塔尖,而且同传本身也是一个金字塔型的行业,进入顶端才有机会,因此小L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去。“我从不怕和同学、前辈竞争,有机会总是会观察其他译者,甚至是我的搭档,从她们的长处学习,同时也知道他们的毛病在哪。” 而这一切到了机器翻译那,却可以不战而胜。越来越多科技公司在宣传时都把“同传”当成自己机器翻译技术的靶子。 “很多时候机器犯的错误对人类同传来说就是灾难,比如我看到过机器翻译在一家公司年会现场把人家公司名称翻错,在国际论坛把地名翻错,再比如博鳌这次,连一带一路这样的词语也敢翻错。”小L说。 她觉得,这与同传整体的低调有关:与坐在台前和讲者肩并肩的交传不同,同传往往“躲”在现场的某个角落,同时同传译员大多是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状态,独来独往,竞争激烈,没有什么抱团的习惯,也不太集体发声。 “也许因为我们总坐在角落的箱子里,他们不知道我们的态度吧。所以这些公司总是把同传做为宣传中瞄准的对象。但这些动辄’替代同传’的言论,其实是一种缺少尊重的表现。”小L说。 “机器翻译水平这么差,但还把同传做靶子,也是因为同传是最高水平,而且也算是一个高薪的工作,说用机器取代我们会更有噱头,有利于他们吸引关注。而且对于那些上市公司,还有利于抬升股价。”乔亚认为。 而张伟则感到困惑,他从行业估值角度估算了一笔账,认为就算机器真能取代人类同传,同传这点市场也不值得科技公司花费如此巨大的投入。 (编辑:衢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